设置

关灯

第四三零章万马齐喑究可哀

作家布袋外的麦芒所作我成了仁宗之子,第四三零章万马齐喑究可哀,内容摘要:

    赵曦是完全按照富弼建议动议政事堂的,不过他也用了些心思。</p>

    三相二参两枢密,大致没超过陈例。</p>

    韩琦、韩绛,欧阳修同为中书门下平章事,王安石、司马光两个参知政事,文彦博、吕公弼同为枢密使。</p>

    赵曦看着这政事堂和枢密院的任命,自己都想笑。</p>

    唉……这可有的乱了。</p>

    韩琦出生官宦世家,其父曾官至右谏议大夫。</p>

    而韩绛同为官宦世家,其父曾任参知政事,以太子少保致仕。</p>

    论出身,韩琦还稍逊一筹,论资历韩琦又高那么一点。</p>

    而欧阳修中正却不平和,同样是刚硬的性子,有理不屈服。</p>

    司马光和王安石,从现在看来,两人是私底下的好友,相当亲厚。</p>

    别人不知道,赵曦却清楚。这一次王安石回朝,绝不会像前两次一样,溜一圈就走了。也就是这一次王安石回朝,他和你司马光就要分道扬镳了。</p>

    憋了这么久,该是要放大招的时候了。因为自己的原因,或许时间上有些偏差,大趋势应该没多少改变。</p>

    王安石还是要变法的,自己有很多想法,都在等着这个拗相公呢。</p>

    至于吕公弼和文彦博,一个老奸,一个巨猾,谁也不是省油的灯。</p>

    这一届政事堂的组成,有谁像富弼那样,从各方面都能压住场子,势必是一场龙争虎斗。</p>

    都是硬茬!</p>

    也果然是硬茬,还没开始施政,争端就先开始了。</p>

    先皇大行,守孝三载,科考停举三年。算算已经满三年了,政事堂提议,应该开科举了。</p>

    在赵曦看来,这守孝跟科考屁关系没有,可这时代就这样。一个孝字大于天,赵曦也没想着冒天下之大不韪。</p>

    所以,在守孝三载结束之时,政事堂建议该着开科了。</p>

    也就是来年开春,是赵曦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考。</p>

    这时候的科考,重视程度比后世的高考大多了,这还有多半年的时间,就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了。</p>

    毕竟是新皇即位的第一次,都表现的相当重视,也是因为这样的重视,让挺稳当的政事堂有了激烈的争论。</p>

    赵曦不算文化人,那怕他来到这个时代,也经过了系统全面的经义学习,可他仍然没把自己当文化人。</p>

    主要是这年月,千古留名的大人物太多了。</p>

    所以,科考该怎样弄,他全权委托给政事堂了。</p>

    哎吆喂,这政事堂那叫一个混战呀!</p>

    “还吵呢?”</p>

    皇城司有报,说这些天政事堂一直就吵吵个没完,重点在科考上。</p>

    题目还没出,先因为答案争吵起来了。</p>

    别奇怪,争吵的就是答案。当然,并不是题目的答案,毕竟题目还没有确定。</p>

    题目脱不开那些四书五经,而答案却五花八门。说白了,就是不同的人对经典的理解不同,也就出现了不同的释义。</p>

    争端的由来,就是关于答案的释义,应该以那一种释义或者说注解为准。</p>

    “禀官家,还在吵,一直没定下来。主要以司马相公和王大参为主。”</p>

    老陈琳有七八十了,耳聪目明,一点都不显老。说话的声音中气十足,就是脸上越来越没表情了。</p>

    本来表情就少,皱纹多起来后,简单的表情已经看不出来了。</p>

    确实是老了,正逐渐把皇城司的事务交给王中正呢。</p>

    “欧阳相公呢?”</p>

    赵曦记得,好像苏轼他们那一届主考官是欧阳修,也是他们那一届在后世显达的人物最多。</p>

    就想知道欧阳修怎样看这次的科考。</p>

    “欧阳相公在释义的大方向上倾向于司马执政,可在内容上又认同王大参……”</p>

    也是,司马光和欧阳修都是所谓复古一派的,而王安石属于古文新义,偏偏来源于庆历新政。</p>

    这些天赵曦也大概清楚他们吵吵什么了。</p>

    王安石对经义有自己的见解,这么多年自费出版了不少自己注解经典的书籍。</p>

    在他的原籍江西一带,包括整个南方,自己他任职的地方,都相当有基础。</p>

    而司马光也一样,虽久居朝堂,但治学不曾放下,他的复古训诂的观点,在整个北方都有很大的市场。</p>

    就在争论的开始,吕公著也有过参与,他看重关中的张载……</p>

    张载?赵曦依稀记得这个名字,肯定不是这个时代记得的。</p>

    说实话,这都即位三年了,赵曦能认清的也就是政事堂这几个,工坊城、矿城、讲武堂以及西军的部分。</p>

    整个朝堂,就是早朝的臣工,他都认不全…~没必要认全,他只需要记住六部九卿,各军州的主官,各上州的府尊。这已经将近二三百人了,哪能记下那么多?</p>

    至于这个张载?哦……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</p>

    这时候这个张载好像还是个小官员吧?六品还是七品?不知道。</p>

    不过,这几句最牛掰的口号,赵曦还没有听说,应该是还没酝酿成型。</p>

    要不抢了?太无耻了,这事不能干,还是留给人家吧。</p>

    想到张载,赵曦也想起了二程……</p>

    赵曦的记忆里,关于儒家学派,好像就知道个二程那个理学,被后世深恶痛绝的。没想到王安石居然也算是自成一派的儒学大家。</p>

    还有司马光,还以为就是个写史书的……治政嘛,也就那样。没想到居然也有一家之言。</p>

    这年月,还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。</p>

    “中正,陈押班既然在交接,接下来这件事你主导吧……”</p>

    “着手调查国朝所有的儒家学派,那怕是挂着儒家名头的也算,只要自成一派,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都算。”</p>

    “不管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,不管是有功名的,还是民间名士,尽数调查清楚,并列出各家学派出身的臣工名录。”</p>

    赵曦没想着推倒儒学,从董仲舒那时候儒家就登堂入室了,一直到后世,依然影响深远。只想尝试着去了解一下这个时代是怎样释义经典的。</p>

    既然政事堂有争论,这倒是个契机。</p>

    这是个开放程度相当高的时代,虽然独尊儒术,在儒学的注释上,似乎显现了百家争鸣的态势。</p>

    那就以此开始,玩一场大活呗。</p>

    九州生气恃风雷</p>

    万马齐喑究可哀</p>

    我奉天公重抖擞</p>

    不拘一格降人才</p>

    赵曦又一次剽窃了,这一次剽窃的心安理得。</p>

    龚自珍的诗,也就在这个时代有市场,也跟这个时代契合。</p>

    “将此诗送于政事堂诸公吧……”</p>

    自己的意思,他们应该能懂吧!</p>

    【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,安卓手機需google play下載安裝,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