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六四四 平生只负云山梦(5)

作家美味罗宋汤所作金鳞开,六四四 平生只负云山梦(5),内容摘要:

    关于澳大利亚的发现,普遍认为是十八世纪时英国库克船长的伟业。★雲 來 阁 免 费小说
    海上无事。船队又进入了微风海域,只能随着洋流飘荡。划桨小船往来在大船之间,传送食物和清水。大船上的老爷们则聚坐船楼,身穿轻纱单衣,喝着温热的茶水,以闲谈祛暑。

    郑森说罢,闻者自然一番议论。众人之中有位博物系的副教授。啧啧感叹道:“都已经这么穷了,还出来浪荡什么?真想亲自去泰西看看,到底是怎样的水土养出这样的人来。”

    “听闻泰西原本也是有个文明之地,与我商周相类,后来为蛮人所灭,自此文统断绝。及至于今。”有人解释道:“不过这些传闻尚未整理清楚,我等出航之前两个月,礼部倒是找了泰西教士,让他们编写《泰西诸国志》。”

    “伯骁兄,你们地理系以为南洋如何?若是大举移民,能开垦否?”有人问道。

    尹如松本打定了只听不说的意思,见人家点名了。方才悠悠道:“南洋之地,土壤倒是不错,只可惜不能大举移民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为何?”

    “瘴疠疟疾。”尹如松干笑一声:“此非我所长,还是听听大夫如何说?”

    同坐聊天的自然有杏林大学的教授、副教授,纷纷议论起来。船队中也有人染上各种南洋疾病,还有人因此丧命,故而大家都十分介怀,仔细听他们言论。

    这些医学教授的意见并不统一。不过短暂沟通之后,一个二十出头的讲师却压住了许多老医家。

    “虽然此方疾病暴烈,一时难以医治,但在我朝却不是太大问题。”这年轻讲师信心满满道:“船队中染病之人,多是闽人,卫生习惯不佳……”

    郑森额头泛起一道青筋。

    “如果严格执行防疫条例,不食生冷。方便有地,许多疾病都能免去。故而陆军队和诸位先生之中,就无一人染得时疫。最多只是水土不服引起的热邪入体罢了。”

    众人脑中一过,的确如这讲师所言。但凡有点身份的人。都没听说有得病的,再看那讲师,也觉得此子见识透彻,纷纷打听他的名字。

    “在下杏林大学吴兴霖。”年轻讲师笑道。

    不少人发出“哦”地一声,紧接着便是“久仰久仰”的客套声。

    郑森听他说闽人坏话,心中不悦,暗道:这帮穷酸腐儒,对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说“久仰”,真是好不要脸!

    “客气客气……”吴兴霖连连回礼。

    “他们久仰你什么?”郑森终于忍不住了,出口诘问道。

    吴兴霖一时语噎:哪有人这么聊天的?

    “你没听说过门霜么?”有人替吴兴霖回道。

    郑森当然听说过,虽然还是想不起来这个名字与门霜的联系,看来其他人是知道的。如果再说下去,非但自曝其短,乃至是自取其辱了。他到底有枭雄之姿,起身哈哈一笑,大步往外走去,许多人还没摸着头脑,他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。

    “日后凡是不遵防疫条例者,杀无赦!”郑森到了下面的舱室,厉声宣布。

    如果哥伦布和麦哲伦是这样的态度,水手们恐怕早就造反了,对于大明海军而言这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命令。只不过传到肖土庚耳中,却成了耻笑海军的材料,甚至写进了日记里。

    ——违反条例自然该有军法处置,而领兵者动辄以极刑威胁,其本身漠视军法可见一斑。军中皆知水师仍多往昔军镇之陋习,如今信矣。

    肖土庚写的可不是一般的日记,这份考察日记将定期传回北京,在大都督府、兵部、内阁留档,说不定还要进呈预览。在未来还要收入大图书馆,供天下读书人阅览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这是陆海互黑案例中十分成功的一则。

    船队飘荡了三日之后,海风渐大,终于又可以扬帆航行了。这时候就看出硬帆福船在考察上的优势来,能利用的风能大,载重又高,搭乘舒适。有这样的技术条件和大明的人力资源,可以想见,在未来的定向考察中,大明势必会将欧洲远远甩在身后。

    在离开帝汶岛第八天,船队的瞭望手清晰看到了深海与近海的分界线,很快就有陆地出现在了海平面。

    尹如松顶着海风,端着借来的千里镜,在蓝天白云之下,惊叹地看着这条连绵不知几许的海岸线。

    “有草有树,地势有陡有平,可以扎营据守。”尹如松端着千里镜,装模作样地汇报观察情况:“没有看到人烟,沿岸并不见海防水寨,的确是化外蛮荒之地。”

    一个参谋军官将这些话速记下来,跑上了船楼,汇报肖土庚。

    肖土庚虽然名义上只是负责安全事宜,但在出发前,朝廷中已经派人再三说明:除了各自精研领域之外,都必须服从他的安排。这让肖土庚权威甚重,可以视作这次考察的指挥官了。

    肖土庚上了船楼顶层,用那里设置的固定=千里镜望岸边看去。在他眼前的是从未见过的景象。并没有成片的森林,从海岸线往内地走了没多远便是一片荒凉黄褐的草原,灌木丛生,没有人烟。

    “报告!瞭望手发现前方有河流入海口。”士兵大声报告道。

    肖土庚直起腰,按捺这心中的激动,道:“陛下说的就是这里,派苍山铁进入内河,船队靠岸,寻找登陆点,建立简易营寨!”

    船队缓缓靠岸,因为海水深度不足,大福船只能停留在远岸。水手先将五十名陆军精锐送上了岸,继续寻找能够登陆和安营扎寨的地点。

    肖土庚是第二批登陆的,与他一起登陆的还有几个石匠。

    “看到那块凸起的悬崖了没?”肖土庚指着临海的悬崖道:“要在哪里立块碑,碑文已经写好了,你们尽快找石头刻好。”

    碑文是在出发前就写好的,很简单,只有短短两句话:某年月日,大明考察队发现此无主之地,特此宣布此地永归皇图,奉礼明法,敬天崇帝,万世不弃。列国人等,但有尺寸之侵,虽远必诛,莫谓言之不预也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大明寒风猎猎,南洋新领地上骄阳似火。

    新的一年再次到来,大明结束了“崇祯”时代,进入了隆景纪元。这是朱慈烺登极的第二年,也就是隆景元年。

    崇祯皇帝,如今的太上皇,彻底松了口气。在他的治国时期,大明虽然有甲申国变,也有东虏入寇,但终究还是弭平兵燹,改革吏治,甚至收复了嘉靖以来就一直希望收复的河套地区。

    武功如此,任何一个皇帝都该心满意足了。而文治更是辉煌,国库收入超过了最为富庶的嘉靖、万历时期,成为大明新高度。全面推广的医疗和教育,更是注定他将成为超过秦皇汉武的伟大皇帝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功绩的背后主要是儿子朱慈烺主导,不过这并不能否认皇帝的伟大。

    崇祯转而又想到:儿子在皇太子位上就已经能够造出如此之大的功绩,正式秉国之后说不定还会更上一层楼。

    浓浓的欣慰洋溢在崇祯胸口。

    “父皇,这是经世大学新造的地球仪,之前那个就入库吧。”朱慈烺亲自带着地球仪到了乾清宫,这里还是太上皇帝的寝宫,新皇帝一家住在钟粹宫。

    崇祯倒是提过要搬到西苑去,但有得重新修建一遍宫殿和园林,在朱慈烺看来是笔不必要的开支,索性孝子当到底,让太上皇仍旧居住乾清宫。

    “这里多了一块?”崇祯很快就发现了地球仪的变化。

    ps:求推荐票,求月票~~!